非人/ 非物 達達作品展 Being/ Nonbeing THE ARTWORKS OF DADA
Left
Right

非人/ 非物 達達作品展 (新聞預告)

靚模時裝文字創作、寫真、表演、新書發佈及開幕酒會// 2011年7月15日(星期五, 19:00)
展期時間// 2011年7月16至19日(12:00-20:00)
地點// JCCAC藝術村L1 及L0藝廊 (香港石硤尾地鐵站C出口)

藝術家達達(andytam譚達强) 以「普普藝術」之父安地‧華荷 (Andy Warhol)對社會及文化現象的學術分析, 如廣告心理學、圖象學、詮譯學、文字學等, 引發到當代「中國普普藝術」之出現,及後新興的中國受着全球化經濟及文化影响下,探索中國文字及圖象的美學性及閱讀性,孕育至高能量的藝術新美學「我不是人、不是藝術/ I’m being non being or I’m not art」。藝術不再以悅愉的情感表達,藝術参透社會批判及記述之演譯, 如普普藝術之理念人們受着消費、媒体、及通俗產物影响下, 以象徵特點 (iconography) 及潛言默化 (subliminal advertising) 滲透及俘虜人的生活,商業產品及廣告以多姿多采、五色五味的手法,刺激人們消費購物,人的自身存在就是以消費模式再現 (Barbara Kruger’s “I shop therefore I am”,1987)。

達達的作品帶着普普藝術的消費圖滕 (tattoo) 與禁忌 (taboo) ,以約簡艷麗的色彩及圖象, 刺激觀者視覺觀能,猶如置身予橱窗購物中, 藝術的趣味是以生活形式再現。達達的作品亦以中國書法及水墨為創作基點, 不以傳统文人畫的法則規律, 如謝赫 (AD479-502) 提出绘画的“六法”(一、氣韻生動,二、骨法用筆,三、應物象形,四、隨類賦彩,五、經營位置,六、傳移模寫) , 相反探索中國文字藝術的當代性及通俗性, 如日本書法家金子鶴亭所述「書法乃流行書體及口語體之表現」。 部份作品為日常污言穢語, 這不是我們所稱謂之「粗口」,而是生活及文化之再現, 藝術即是生活的基點上, 既近在咫尺, 既又有一段距離(如布箂希特所述”in a distance”) 之含糊性。


展覽包括性感靚模文字攝影及身體表演、文字裝置、多媒體投射、書法寫經、文字光影作品、文字碑刻、植物刻書等,試圖離經悖道,試探藝術的底線。

展覽於本年七月十六至十九日(12:00-20:00)假香港JCCAC藝術村L1及L0藝廊舉行,七月十五日(星期五) 為靚模時裝文字創作、寫真、表演、新書發佈及開幕酒會。

非 龍 非 鳳 非 蛇 非 雞
圖象性 文字性 多義性 單一性
恒常性 變異性 普及性 地域性
非 非 人 人 非 非 物 物
含糊性 確定性 實用性 情感性
非 非 非 非 人 人 人 人
非 人 非 物 非 墨 非 象
無 人 無 物 無 聲 無 相
非 物 非 我 無 物 無 我
無 形 無 象 無 具 無 相
我 不 是 人 不 是 藝 術

非人/ 非物 與文字之関係及其概念
『倉頡具鳥獸蹄迒之跡,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,初造書契……倉頡之初作書,蓋依類象形,故謂之文,其後形聲相益謂之字』(東漢 許慎《說文解字‧序》)

文字乃一國家、地區、宗簇重要的文化發展印記,文字以傳情會意開始,包含著記事、溝通、聲音、藝術的表達會意範疇。

是次展覧以文字及圖象為始發點,以文字發展、歴史、理論等,引伸到當代社會中「文化」的現象、承傳及變異的議題。展覧以” 非” 字開始,帶著老子《道德經》的首句『道可道、非常道……. 』古文的本義及當下文化表述的共通性;作品否定事物、人物、命名、哲學及道理的單一定義及規律性(regularity),以否定思維(negation) 及懷疑態度審視「文化」,如「達達」的杜象(Duchamp)反藝術、反傳統、反建制的精神,反省文字及圖象的變異性及不確定性(ambiguity),如同生物學之基因概念,以單一及確切的原始基因組,記錄進化過程,亦因外在因素、如環境變異等,發生內部之協同、消除、保留基因轉變,文字進化亦類同生物基因,有著原始的承傳法則如形、音、義等,又因生活、科技、經濟等因素,帶動文字基因變異改造,建立一套自我的開放系統(Open System)。

這次『非人非物』展覧,抱著懷疑、對衡、協同的態度,建立討論、互動、辨証的平臺;探索不同領域對文字的影響,如圖象學、詮譯學、文字學、書法美學等。例如引伸高達美(Gadamer) 之「詮譯學(真理之所以會被發現,並不是透過「方法」,而是透過「辯證」)」。藝術不能單以審美、愉悅、形式為主幹, 去掉如道德等社會因素, 那藝術就少了批判反思之及進化的功能。

新科技及新媒體衝擊了文字傳言會意的「遺傳精神」, 文字的功能性、表達性又續漸減少, 甚至趨向破壞性的明滅, 溝通再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