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019年6月)有些人相信泛靈論,即萬物皆有靈魂,對動物、植物,乃至畫像和建築物均敬愛有加。有人或會說這是戀物情結,但其實每個人某程度上都會「寄情於物」,因為每一件物品都有它的痕跡與過去。在藝術家何濼聰(L6-08)眼中,木頭不僅不是「死物」,更有其個性。木是他的支柱,也是繆思,他對「她」珍而重之。
木紋歷歷在目,年輪錄下年鑒。樹,本身就是一本書,等待忠實的讀者去閱讀,又或是一位會了解它的藝術家。
J:JCCAC
H:何濼聰
J:你是否從小就接觸藝術?你怎麼看繪畫與雕塑?
H:我由中學時代就開始習畫,但直到大學畢業後才「半途出家」轉投雕塑。從前我以為藝術就只是畫畫,到後來才發現其實有很多不同的媒介,並了解到自己的思路較適合雕塑。
繪畫通常由零開始,是加法,一幅畫可以非常天馬行空;而雕塑剛好相反,是減法,無論你的作品有多抽象,也離不開物料本身。我愛物品拿在手創作時那實在的感覺,不用憑空想像。因此即便是繪畫,我也會去「拾荒」—— 蒐集一些看似沒用的東西 (found objects) 回來研究再下筆。
例如我在大學時期創作的一組作品《若是十年前—— 存在底片》,就用到我於早年在街上拾到的菲林底片創作。最初我對這些菲林不以為然,但後來拿出來看,覺得很有意思,於是到黑房把它們沖曬出來,然後做了一本「藝術家書」 (artist’s book)。從相片可見,那是兩個人很多年前在沙田新城市廣場平台上的合照。我找到了相片中的位置,並到那裡以同一個角度拍下「一樣」的照片。後來,我又以這些舊底片為基礎,畫了一系列作品,並以白色顏料模仿照片上的刮痕。
J:作為年青的全職藝術家,最大的難處是⋯⋯
H:雕塑家在香港生存最大的難處,除了錢,便是空間。因雕塑的製作與收藏需要很大的地方,很難找到適合的人共用工作室。幸運地,我認識了一班也是從事立體藝術創作的朋友,他們製作電影道具,想要合租工作室,便邀請我加入。那時候,我抱著玩樂的心態和他們一起創作,接著更正式成立了藝術組合——木碎好少年。
J:可以與我們分享木碎好少年的理念及點滴嗎?
H:剛開始時我們參與了K11 的「坐井觀天」展覽,因而獲得了一點金錢及人氣。其後我們舉辦工作坊,讓年青人「落手落腳」做木工,教他們一些基本的機械原理。現在電子遊戲充斥社會,大家也不會再玩玩具,科技發達之下,手工業式微。木碎好少年的理念是希望大家可以做多一點勞作,學多一門手藝。
J:你既要投放心力在自己的作品中,亦要參與木碎好少年的製作,在創作心態上,兩者有沒有甚麼不同?
H:我把兩者分得很清楚。木碎好少年是團隊協作,為了突出作品的特色,我們定下幾個原則。首先材料一定是木,其次是作品要有互動性,並帶有諷刺的意味或玩味。因此成品通常會比較輕鬆、「容易入口」。至於我的個人創作則側重於純雕塑,不會走裝置藝術的路線。創作會花更長的時間去沉澱及思考,命題也會比較沉重。
J:你的靈感來自哪裡?有沒有哪些題材特別關注?
H:我需要時間沉澱去獲取靈感,可能在製作的途中才靈機一觸。我認為創作並不一定要概念主導,反而有時候物料會引領我們完成作品。尤其是木雕塑家需要順著木頭去雕,木紋會告訴我們哪裡不能鑿。選擇木為雕塑媒材是因為每一種木材也是獨特的,擁有豐富的資訊,正好滿足我「打爛沙盤問到篤」,喜歡深究各種物料由來的性格。
我起初的作品題材多圍繞生活,後來漸漸轉移到對物件的情。物件連結了我的創作及思路,這可能就是大家說的戀物。物件的歷史及痕跡讓人眷戀,這也說明了為甚麼有那麼多人喜歡古董。例如我在英國讀碩士的時候,有一系列作品是以古董店買回來的東西倒模而成——其中一個是將小耶穌像倒模,製作成多支粉筆,讓大家跪著在地上的黑板以「聖嬰」寫字。
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如傅丹那樣輕輕帶過沉重的話題,幽默而又神秘,就像小說起承轉合的脈絡中「轉」的部分 (the falling action)。
J:你最喜歡自己哪一件作品?為甚麼?
H:近來最喜歡的作品是剛剛完成了不久的《有機體》(在維園的「廢柴!不廢」展覽上展示),創作概念來自於葉子生長時如像手在緩緩移動的形態。
在「木十豆寸」展覽的作品《一半》也很特別,雕塑的木材是來自宮粉羊蹄甲。你知道嗎?香港的市花洋紫荊其實就是宮粉羊蹄甲與紅花羊蹄甲的混種,所以這木材就是洋紫荊的「一半」。我把木頭切開來,發現它有黑色的木紋。木紋呈黑色是因為這塊木頭接近樹根的位置,在潮濕的空氣下,真菌沿著木紋而生。它的學術名稱叫作「霉紋」(spalting),最常見於楓木,很多名貴結他也是用霉紋楓木製作而成的。
J:JCCAC 給你的感覺是⋯⋯
H:在進駐JCCAC 之前,我一直是與別人共用工作室的,但問題是,空間不夠用之外,亦會受人影響。現在有了自己的工作室,才感到自己像是個正式的藝術家,創作亦如魚得水。
未來我會繼續以木雕創作為主,並會探索結合陶瓷與木雕創作的可能性。
下載《JCCAC節目表》2019年6月號,按此
更多「藝述心言」文章,按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