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藝述心言】言語之前 / 吳嘉敏
Left
Right

(2016年10月)「觀察先於言語,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識,接著才會說話。」《觀看的方式》約翰.伯格

 

這裡帶出至少兩個啓示︰
第一,在受語言和文字啓蒙之前,人們溝通和理解世界,無不以圖像為媒介。而文字,正由圖像演化而來,推進文明。
第二,後來我們透過語言詮釋、理解,甚至建構世界,但唇上的「此世界」並無助於還原或認清眼前的「彼世界」。

 

如果一切都能夠以三言兩語交代的話,那麼就不會、亦不必有小說、詩歌、顏色、形狀和溫度,更不可能有夢。JCCAC L2-15單位工作室「Carmen Ng Illustration」的創辦人兼新晉插畫藝術家吳嘉敏(Carmen),在語文獨步天下的今天,深信圖像的力量,全情投入插畫專業,透過非言語的藝術載體——線條和色塊,訴說他牠它們的故事,勾劃她心中率真而奇幻的風景。

 

J︰JCCAC
C︰吳嘉敏(Carmen)

 

J︰「插畫家」,一個相當誘人的名字,在大眾眼中,都是一天到晚泡在文青咖啡室放空,閒來逗逗貓兒,靈感到就「撩幾筆」,然後在畫展及新書發布會露露面、簽簽名的非上班族。作為全職自由插畫藝術家,你平常的工作和生活是這樣的嗎?

 

C︰差得遠呢!作為全職自顧人士,既要非常自律,亦要相當拼搏。正因為不是被強制朝九晚五地上班,所以根本沒有所謂的「放工時間」。曾有朋友問我除了畫畫,工餘時間喜歡做甚麼?我失笑回問,哪裡來「工餘」時間?

 

插畫工作有淡旺季,暑期通常是旺季,往往5至6個項目同時進行。為了貫徹手繪風格,我不願亦不能假手於人,得事事親力親為。往往忙得不可開交,工作達旦是「家常便飯」。不過,像坐過山車般,淡季的反差可以很大,可能清閒得整個月也接不到一份新工作,於是就會很擔心生計,亦會為之前推掉工作而懊惱。

 

總括來說,自由插畫師沒有穩定的工作時間,自然亦沒有很穩定的收入,往往不是忙得沒時間吃飯,就是游手好閒到要擔心「無錢開飯」。哈哈!不過我畢業才4年左右,對於目前的工作和生活很滿足,算是在一步一步實現目標和理想。

 

J︰你2011年才從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畢業,年紀輕輕已先後獲得「第二屆中華區插畫獎中華區最佳創作插畫獎」和Spring工作室2013年地圖比賽冠軍,亦曾參與Affordable Art Fair等,是甚麼讓你踏進插畫這門專業?

 

C︰跟不少小朋友一樣,我小時候喜歡畫卡通人物,不過家人當時都不以為然。直至……也不記得是小學二、三年級,大家在美術課素描堂學習畫橙,老師巡視時突然一手拿起我所畫的點名稱讚。那是第一次獲得肯定,才知道自己原來畫得還可以。一路長大,讀書成績平平,唯獨美術科成績比較好,家人早就接受我會「吃藝術這行飯」。

 

J︰你當初是怎樣入行的?

 

C︰大學畢業作品剛好以插畫為媒介,感恩畢業後獲雜誌聘用為全職插畫師。那時候與「阿哥」(亦師亦友的上司)包辦雜誌全部版面的插畫,從旅遊、娛樂,以至政治人物、諷刺漫畫都要畫,是不可多得的訓練機會。那時候,只懂手繪的我才正式學習輔以電腦畫插畫,並對插畫這個媒介有更深更全面的認識。

 

當時我還一邊全職上班,一邊密密手接兼職(freelance),時間愈來愈不夠用。全職工作2年,趁著「阿哥」離職——彷彿被暗示「學師期」屆滿,我便決心出去闖一闖。孑然一身後,第一個大項目是獲香港青年協會委約,為書刊《職業字典》畫插畫。一般商業插畫要求插畫師畫些較「百搭」或「易入口」的作品,或按品牌形象調整畫風,而他們竟特意要求我採用個人風格。這不但讓我發現真的有人喜歡我的畫風,還給我信心繼續走全職自由插畫師這條路。

 

J︰自由工作者要吃得開,人脈很重要吧?

 

C︰說的也是。由唸大學開始,我已不時以「學生價」接些平面設計的freelance工作,慢慢建立工作上的關係網絡。真的很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。

 

工作關係,不時接觸各行各業專業人士,除了藝術界前輩、同學之外,還有從事出版、報章雜誌、書店,甚至地產的朋友。接觸的人多了,生活圈子闊了,最開心是可以透過傾偈交流,了解來自不同範疇的夥伴的視角和想法,收集不同人的故事。

 

J︰插畫行業在本港方興未艾,在形形色色的視覺藝術媒介中,它可謂應用範圍最廣、適應能力最高的其中之一。不少商界機構均看準它的經濟潛力,邀請插畫家合作,希望透過藝術為公司或品牌建立新形象、推廣產品或服務。遊走於商業與藝術之間,你如何取捨?又如何為自己的身份定位?

 

C︰商業與藝術看似各走極端,但其實兩者愈來愈難以界定。不只插畫家與設計師的界線愈趨模糊,就連設計與藝術兩個領域亦愈見融合。兩者接觸,自然能夠迸發新火花。藝術插畫和商業插畫我都有接觸到。它們是兩條平衡線,各為其主、各取所需,不見得有高低之別。

 

我亦有雙重身份吧!一方面以「Carmen Ng」的品牌,專注藝術性的插畫創作,另一方面亦以設計師的身份,從事排版設計及兒童教科書插畫等工作。有趣的是,兩種風格和身份互相影響。可能因為童書畫得多,藝術創作上的風格亦偏向色彩豐富。不過我有時會想,從藝術市場的角度,「藝術品」亦是「商品」。到底甚麼是「商品」,甚麼是「藝術品」?

 

J︰你如何理解「藝術插畫」?

 

C︰對我來說,相對於商業設計,「藝術」不必太著重功能性,焦點在於題材的選取與創作者的出發點和立意。「靈感源於生活」雖然說來好像有點老套,但我真的希望可以從日常裡發掘被遺忘的畫面,並以非文字和語言的方式去說故事,微觀大城市小細節。

 

最近舉行的展覽「木說」中,其中一幅作品《用盡一切努力生長》的靈感,來自我無意中發現大廈外牆的水管內居然有植物生長。最初發現這些小植物時,我被它們所展現的頑強生命力吸引著,驚覺在我們身處的鬧市中,各色各樣的生命正以不同的方式靜默而堅強地活著。

 

J︰你的插畫風格清新、構圖精緻、筆觸細膩精準,想像與現實交錯,氣魄恢宏跳脫。看著看著,又教人聯想到名畫《清明上河圖》。我們很好奇,要畫如此天馬行空的插畫,你是如何著筆的?

 

C︰我特別喜歡細緻的線條和耐看的細節,《清明上河圖》是我相當喜愛的作品之一。遠觀能看出構圖的心思,近看會發現當中環環緊扣的故事性。細味畫中人和物的互動交流,領略箇中意念和信息,百看不厭呢!

 

而其實我下筆的時候相當隨意無定向,通常是一邊畫、一邊思考想像、一邊增補修改,最後的成品與草圖甚至可以完全改頭換面。雖然取材可以很隨意,但思考和落筆都比較仔細,所以「出貨」一般很慢。至今花最長時間畫的一幅畫是《時間在木上溜過的痕跡》,才約38 x 38厘米,便足足畫了整整1個月。

 

J︰很難想像,如此細緻的作品,是隨心畫出來的呢!

 

C︰我一方面信奉「簡單就是美」,另一方面有點死心眼,一但迷上了甚麼,便義無反顧一頭栽進去,全神貫注、全情投入鑽研下去。我相信不論是畫功還是其他技藝,都不會從天而降,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練成,而是必須花時間、心機與精力苦練得來的造詣。

 

除了技巧的磨練,我更希望作品在內容和題材方面有所提升。至於具體上我應該和能夠做甚麼……還有不少可能性呢,很難三言兩語概括。畢竟在插畫界裡,我起步才幾年,很多方面還在摸索中。大概,就是期望透過畫筆,呈現個人對生活和細節的所思所想。但願就這樣一步一步向前走吧!

 

活動推介
木說 – 吳嘉敏與黎仲民
日期︰即日起至8 / 10 / 2016
時間︰

星期一至六 > 11:00 - 19:00
星期日 > 14:00 - 18:00
地點︰凱倫偉伯畫廊
(中環蘇豪鴨巴甸街20號地下)

 

下載《JCCAC節目表》2016年10月號,按此 

 

更多【藝述心言】文章,按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