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015年8月)張愛玲說︰「像我們這樣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,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,後看見海;先讀到愛情小說,後知道愛。」攝影是否亦一樣,只是個二手的幻象?
「數碼攝影科技發達,我們漸忽略用雙眼去觀察光影,亦即攝影的基本。」廖慧怡(Ceci)最初從事行政工作,及後到香港藝術學院進修藝術(主修攝影);2008年落戶JCCAC L6-22,設立「豆腐膶工作室」,成為全職藝術工作者。
針孔攝影︰還原基本步
她至今不忘一位藝術老師的教導︰「從事任何藝術形式,都別忘了它最初、最原始的面貌。」回歸針孔攝影,是一種反璞歸真的態度。親手造針孔相機和拍攝沖曬,不但滿足感更大,更重要是提醒我們勿忘初衷。Ceci坦言︰「相機和相紙只是媒介,重點是從中表達個人想法,與他人溝通,亦和自己溝通。」做事而忘卻初衷,如同漆黑中盲按快門。
藝術教育︰知識承傳
從事藝術工作多年,Ceci透露,藝術工作者既要面對自己的創作,亦要面向群眾,還要籌備展覽和打理工作室;而她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,花在藝術教育的時間與心力便佔了整體工作的七成。藝術教育並非只是可有可無的課外活動,而是實體的生活交流和知識承傳。「透過教授攝影技巧,帶領參加者接觸社區,深入觀察及體驗生活,看看大家如何理解一個地方。」
交換陽光︰交換的不只陽光
Ceci積極與不同學校和文化機構合作,最近就與賽璐珞影像文化合辦「『交換陽光』香港‧冰島造相機攝影交流計劃」。她介紹,計劃早於2013年底展開,凝聚逾百名香港中學生,與冰島北部一個社區和一間工業學院的參加者,各自在兩地就地取材,循環利用紙盒和鋁罐等,手造針孔相機,然後交換拍攝。
「以相機為載體,代替我們到他方拍攝,捕捉異地陽光。」而事實上,所交換的除了是手造相機和陽光之外,更是兩地的文化生活和人的感情。
藝術,說到底不就是人情的探尋與文化的追溯?
下載《JCCAC節目表》2015年8月號,按此
更多【藝述心言】文章,按此